自然環境

馬祖之地理區位

連江縣位於台灣海峽西北方的馬祖列島,距離基隆約211公里,離閩江口15公里;乃由30餘個島嶼組成,島嶼眾多而分散,散布於東經120.22,北緯26.29之海面中,島際交通均以船運為主。東有東引鄉東引島,西有南竿鄉南竿島,南有莒光鄉諸島,北有東引鄉西引島。連江縣總土地面積約為28.8 km2,連江縣主要管轄範圍有馬祖諸島,共有4個鄉鎮(包括南竿鄉、北竿鄉、莒光鄉、東引鄉),戶籍人口13,975(連江縣4鄉鎮戶政事務所113年9月底統計結果),主要人口密集區以南竿鄉為主。另外村里數22個,分佈於連江縣4鄉鎮。因其戰地前線的歷史因素,加上島嶼地形,無形中和外界有所區隔而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觀及生活型態,乃至於語言與台灣比較,均自成一格。連江縣包含南竿、北竿、東莒、西莒、東引等五大島,及亮島、高登、大坵、小坵與許多無人島嶼,分屬南竿、北竿、莒光、東引等四鄉。整個群島呈現東西窄、南北狹長之地形,其中以南竿為第一大島(面積約為10.645 km2),並為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。

 

一、自然環境

(一) 地形

馬祖列島呈狹長型、南北走向,綿延在東海之上;地形多屬丘陵地,平地較少而多山巒、陡峭的峰壁,島的面積小而地勢高。海岸地形景觀主要呈現島嶼型景觀,因四面環海,在海水與海流的沖積之下,塑造出岩岸為主的海岸地形景觀。

地質條件上為花崗岩錐狀島嶼,地勢起伏大且陡峭。北竿島的壁山標高294公尺,為馬祖列島第一高峰;南竿第一高峰是雲台山,標是248公尺;南北竿的介壽、福澳、坂里、塘岐、后沃,則屬列島中少見的平坦地區。

(二)   地質

構成馬祖列島之地層基盤岩石,主要是以中生代之花崗岩所組成,其顏色為灰白色,並夾雜少量的閃長岩。花崗岩與閃長岩皆屬於火成岩,其岩性堅硬,為馬祖列島地質之骨幹。馬祖地區之地形深受岩性與地質構造的控制,堅硬的花崗岩即使受到極長時間的風化作用,仍難以使其明顯被風化,但因花崗岩與閃長岩具有發達的節理,降水、海水中的鹽分等易沿著節理面而加速岩石的風化,使得岩石沿著節理面發生崩落,因此常可見到地表面有大大小小的碎石散落。

(三)   土壤

馬祖列島地區之農地質地均屬壤土類,其中以砂質壤土為最大宗,亦含部分的砂質粘壤土、壤土及極小部份的粘質壤土,適合作物生長,惟地質表土020公分多為砂質壤土,透水性甚好,故相對的保水力及耐旱性較差。

(四)   坡度

馬祖地形多屬陡峭之坡地,根據山坡地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,可將坡度自0%至55%以上分為六組:由一級坡(0~5%)到六級坡(55%以上),本計畫將馬祖四鄉的坡度面積依上述標準分類整理如表所示:

馬祖各鄉坡度面積表(單位:平方公里)

坡度

0~5%

5%~15% 

15%~30%

30%~40%

40%~55%

55%以上

南竿鄉

0.8

1.16

2.03

1.74

2.25

2.48

北竿鄉

0.45

0.39

0.72

0.92

1.71

2.31

東引鄉

0.17

0.34

0.67

0.60

0.92

1.63

莒光鄉

0.44

0.72

1.03

0.79

0.85

1.12

資料來源:本計畫彙整。

二、氣候

(一)   氣溫

馬祖地區四面環海,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,四季分明,冬冷潮濕,春夏交際多霧,秋天一般天候穩定。所處緯度在北緯2556分至2623分之間,略高於台灣北部(1),平均氣溫攝氏18.6度,惟靠近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,氣溫比台北低,早晚溫差亦大,每年氣溫1月至2月間最低,月均溫約10度左右;3月以後慢慢上升;78月氣溫最高,月均溫在27.5~27.8度左右,此後逐漸下降。

(二)   風向及風速

馬祖列島之風向,每年4月至8月東南風或南風;9月至翌年3月,屬東北風、西北風或北風季節;7月至10月間有颱風,10月至翌年3月東北季風最強烈,整年內無風的時日很少,僅於霧季期稍呈風平浪靜,而風速大小和季節有關,以11月平均秒速在9公尺左右,8月份僅3公尺左右。

(三)   降雨

馬祖地區各島無高山屏障無法抵擋氣流,地形雨的作用不顯著,其降雨性質屬大陸沿海性氣候,故降雨量甚為稀少。連江縣2021年總雨量為1090.0 mm;此外,其降雨特性豐旱季相當明顯,雨季集中在4至9月的梅雨季及颱風季,10月至翌年3月為枯水季,月平均雨量大多不及80毫米,由於雨量的分佈不平均且全年雨量短缺,遇枯水季常使居民無水可用,為影響馬祖居民生活品質之重要氣象因子,造成乾旱為防災應考量之一。但因近年建有海水淡化廠,以較高的成本來因應可能的短期水源不足,因此遇到長期大旱情況較為罕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