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口特性
連江縣馬祖地區的四鄉五島人文社會環境,體現了島嶼城市特殊的政經體制歷史、人口與產業社會涵構,相較於台灣與大陸型的北美城市地區防災計畫,自然有其不同的規劃作業;例如表現在體制、傳統聚落群、社會觀光產業與水資源等方面之防救災系統(如後續章節所述)。主要對連江縣特殊的(浮動)人口、社會、產業與水資源等,以及土地使用等做初步分析,為之後防救災計畫做依據。
社經特性
政體與社經潛勢因子背景
國軍人力
由於馬祖的軍事位置關係,目前在四鄉五島各個聚落皆尚有國軍駐紮,目前馬祖的軍人規模從解嚴後已銳減為不到一萬人次,但國軍人力在馬祖地區的功能除了作為連江縣的軍事任務之外,還全面負責支援馬祖地區的防救災系統,因此當災害來臨時,運用國軍的能力,即可立即進行搶修交通與各類型災害之救援行動,將災民帶離受災區並安置於(坑道)避難所,當災害過後,也可輔助災民生活重建之支援及各項復舊重建工作。
小三通的前哨據點
民國90年金馬地區與大陸之間的「小三通」政策,馬祖地區由原本的「戰地-軍人」,轉化為「觀光聚落-遊客與台商」。因此,關於災害的因應措施與計畫特殊性也應有不同於台灣本島的擬定,例如,一方面涉及公共衛生與相干的醫療防救檢疫;另一方面,現今的浮動人口主要來自於觀光客與穿梭兩岸之間的台商;因此,在防救災據點與救援輔助路線、社經脆弱度的分析及其配套方式,也要有所規劃,尤其是連江縣得天獨厚的雖擁有兩座機場,但是因受制於特殊的島嶼海洋氣候,也衍生出必須對應的防救災、整備和減災的地區作業能力。
人口特性
人口背景
連江地區自民國38年起,因台海局勢驟變,長期處於戰爭邊緣。過去在軍管之下,全區發展更受到諸多限制,致使都市發展、人口成長、經濟發展、人民所得及交通運輸等方面均遠不及台灣本島,以下就人口成長率以及分佈地區結果進行分析。
過去連江地區因對外交通不便、軍事限制等因素,人口大量外流,直到81年11月7日以後,因馬祖終止戰地政務、開放觀光、社會福利增加以及選舉等因素人口才轉呈正成長現象。而人口變化主要係受社會增加之影響為主,如圖5為連江地區近7年來人口數的變化,過去連江地區有所謂四年週期的人口成長趨勢,即所謂的“選舉效應”,在民國94年有此情形,在民國98年、102年後,其增加的人口並未再下降,甚至於民國105年開始逐步攀升,推測與連江縣觀光成長、環境與房價適合有關。在四鄉五島之中,又以南竿鄉的人口為最多(如表),以民國111年8月的統計資料來看,南竿鄉共有7,783人、其次為北竿鄉的3,142人、再次是莒光鄉的1,475人、最後是東引鄉的1,502人,較去年些許增加。
連江縣105-111年人口統計圖
資料來源:1.連江縣政府民政處;2.本計畫繪製。
人口分布
連江縣包括南竿鄉、北竿鄉、莒光鄉以及東引鄉等鄉鎮,依據連江縣4鄉鎮戶政事務所統計結果,如表所示。連江地區人口統計為13,902人(連江縣4鄉鎮戶政事務所111年8月底統計);由於南竿鄉為馬祖最早被開發的地區,同時商業活動以及行政機能皆集中於此,因此主要人口集中於南竿鄉(7,783人)為主,其次則為北竿鄉(3,142人),兩鄉鎮人口合計約佔全區78.00%之人口。
- 表1 連江縣計畫範圍4鄉鎮人口統計表(110年5月)
月份 |
111年8月現況人口(人) |
佔全縣人口比例(%) |
南竿鄉 |
7,783 |
56.98% |
北竿鄉 |
3,142 |
21.03% |
莒光鄉 |
1,475 |
11.12% |
東引鄉 |
1,502 |
10.87% |
合計 |
13,902 |
100.0% |
資料來源:1.連江縣4鄉鎮戶政事務所統計結果;2.本計畫彙整;最新資料日期:111年8月。
人口密度與性別比例
連江縣四個行政區裡以南竿鄉面積最為大,其中人口密度、行政中心與馬祖防衛指揮部也都集中於此;在相對密度較大的區域,由於人口與資源的匯集,其災感度也相對提高,日後防救災作業應變能力也應加強。
連江縣人口密度於22縣市中排第14,與同為外島的金門(878人)、澎湖(807人)相比,都少上許多;而人口密度最高的南竿鄉,在全國的鄉鎮市區密度排名約位於中段,與城市的郊區如新北八里、台中大安、台南新化相仿。
- 表2-連江縣各鄉人口密度(民國111年8月)
區域別 |
行政區面積 (平方公里) |
人口數 |
平均 每村里人數 |
人口密度(每平方公里人口數) |
平均每戶人數 |
南竿鄉 |
10.40 |
7,783 |
850 |
736 |
3.92 |
北竿鄉 |
8.66 |
3,142 |
471 |
326 |
3.41 |
莒光鄉 |
5.00 |
1,475 |
299 |
299 |
4.65 |
東引鄉 |
4.71 |
1,502 |
730 |
309 |
4.10 |
總計 |
28.80 |
13,902 |
598 |
466 |
3.88 |
資料來源:連江縣政府統計資料、本計畫彙整。
從連江縣102年至111年8月人口性別比例觀察(如表),連江縣的性別組成是以男性為主,故產業結構上便是以勞動力為主;進一步而言,部分乃因小三通之故,導致外來的男性戶籍越來越多。其優勢的青壯男性人口,當然也有助於救災支援。
- 表3-連江縣人口性別比例(民國102~111年8月)
年別 |
人口數 |
男性人口數 |
女性人口數 |
男女性別比例(%) |
102 |
12,165 |
6,923 |
5,242 |
132.1 |
103 |
12,506 |
7,153 |
5,353 |
133.6 |
104 |
12,547 |
7,171 |
5,376 |
133.4 |
105 |
12,595 |
7,178 |
5,417 |
132.5 |
106 |
12,649 |
7,214 |
5,435 |
132.7 |
107 |
13,056 |
7,448 |
5,608 |
132.8 |
108 |
13,089 |
7,501 |
5,588 |
134.2 |
109 |
13,199 |
7,605 | 5,594 | 135.6 |
110 |
13,645 |
7,910 |
5,735 |
137.9 |
111/8 |
13,902 |
8,052 |
5,850 |
137.9 |
資料來源: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、本計畫彙整。
人口成長
馬祖地區的人口成長情形,可以從其歷年人口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之情形得知(參照表4),社會與自然人口變化圖裡,得知社會增加率平均而言大於自然增加率,推測影響社會增加原因,為社會資源的不足與本地就業的困難所造成的遷出,以及因應選舉或遷至本地退休養老所帶來的遷入。因為新進人口對於本地的地形與社會環境不熟悉,災害發生時造成的災損可能比原住在此的居民更為巨大,根據前述相關人口特性的基本數據,對於本計畫日後的防救災、減災與整備的配置,以及其路線規劃與避難所的劃設更應加強,以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傷。
- 表4-歷年人口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統計表
年別 |
靜態人口 |
自然增減數 | 社會增減數 | ||||||
年別 |
靜態人口 |
出生人數 |
死亡人數 |
增減人數 |
增加率(%)
|
遷入 人數 |
遷出 人數 |
增減 人數 |
增減率(%) |
99 |
9,944 |
99 |
48 |
51 |
0.51 |
861 | 887 | -26 | -0.26 |
100 | 10,106 | 132 | 49 | 83 | 0.82 | 832 | 753 | 79 | 0.78 |
101 | 11,310 | 154 | 39 | 115 | 1.03 | 1,788 | 699 | 1,089 | 9.73 |
102 |
12,165 |
153 |
63 |
90 |
0.74 |
1,421 | 656 | 765 | 6.29 |
103 |
12,506 |
173 |
63 |
110 |
0.89 |
1,221 | 990 | 231 | 1.87 |
104 |
12,547 |
165 |
54 |
111 |
0.89 |
1,053 | 1,123 | -70 | -0.56 |
105 |
12,595 |
164 |
55 |
109 |
0.87 |
945 | 1,006 | -61 | -0.49 |
106 |
12,880 |
139 |
64 |
75 |
0.58 |
1,151 | 941 | 210 | 1.63 |
107 |
13,042 |
133 |
64 |
69 |
0.53 |
1,153 | 1,046 | 107 | 0.82 |
108 |
13,089 |
146 |
58 |
88 |
0.67 |
1,017 | 1,072 | -55 | -0.42 |
109 |
13,279 | 117 | 71 | 46 | 3.4 | 1,050 | 913 | 137 | 10.31 |
110 |
13,577 | 127 | 69 | 58 | 4.3 | 1,467 | 1,145 | 322 | 23.72 |
111/5 |
13,782 | 34 | 28 | 6 | 0.4 | 688 | 557 | 131 | 9.5 |
資料來源: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統計資料、本計畫彙整。
馬祖地區歷年人口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統計圖
資料來源:本計畫繪製。
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
連江縣觀光遊憩的遊客逐年增加,由104年起,為方便大陸遊客來台觀光,全面開放小三通,觀光人口大幅增加。連江縣因其產業特性、地理環境因素,小三通全面開放後,觀光人次增加,對於災害防救規劃上,另需考慮人生地不熟的觀光族群,預先作減災之規劃,本團隊將在5鄉鎮層級之日後的防救災、減災與整備的配置,如針對交通受阻旅客的安置能力、防災整備及災害應變機制,以及其疏散避難路線的規劃、避難場所的詳細規劃與實質整備更應加強,以減少災害發生時對於觀光人口造成之影響。